指向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社会运动——汉服复兴运动,“运动”的历程与“服”的研究与现代体系建构的历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宏观背景和动力源泉;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Part1现代汉服的发展探索历程一、2003年-2007年:汉服运动早期的汉服研究及其成果早期汉服复兴的思路
随着这首诗,思绪便又褪去了素白的婚纱,推开历史的大门,尤有一位待嫁的女子,在殷殷等你。她穿着自己亲手做的嫁衣,那是她从小就开始做的衣裳。一针一线,缝着一段姻缘的绵和长,穿过了多少深深浅浅,长长短短的相思路,终于做到了出嫁前。
中国社会有关“汉服”的讨论大约始于2004年。“汉服运动”的目的之一,据说是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这得到不少知识分子、专家教授和影视明星的支持,也引起知识界的警惕。
在和袍友探讨汉服关于“山”“正”问题的时候,有了这样一句话:汉圈无贵贱,人心有高低。我想,这应该是面对汉服“山”“正”之分,最为理性的态度了。在汉服运动迅速发展的今天,汉服有了“山”“正”之分,并在现实中出现两派行为,而彼此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因为“砖家”极度担心着手建立的体系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入“古代汉服”的窠臼中去。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研究对象局限在了中国古代服饰史,将辛亥革命直至今天所有的恢复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的努力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或者是嘴巴上说说要将民族文化现代化,实际上根本不从实践中来,也不到实践中去,只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汉服的袖子皆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汉服的交领处则成矩形,以应地道方正,就是衣襟向右掩,深衣的衣领交叉呈字母y形。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每天穿衣时,都不断在激励自己,规矩做事,规矩做人。
大约从2015年开始,随着汉服的热度持续升高与覆盖人群的迅速扩大,汉服运动开始面临“汉”与“服”的分离问题。2015年前,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遇到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叫声“同袍”往往能够得到肯定的回应。但是,不过几年时间,如果今天你一见到汉服男女就呼唤“同袍”,往往直接被无视或者收获白眼。“穿汉服的不再是同袍”已经成为汉服运动复兴者面对的常态。
就在人们觉得复兴始终处于“瓶颈期”时,汉服却以意想不到的势头迅速“破壁出圈”。“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华礼乐大会”“中国华服日”“国丝汉服节”等大型活动相继举办。“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上汉服相关内容日益火爆。汉服活动从需要“蹭”别的领域的“热点”,变成了“热点”本身,开始被别的领域“借光”
这一命题由“欧阳雨曦”、张梦玥提出。2007年初,网友“欧阳雨曦”发表《关于汉服理论学的初步探究,创建与整理——几个命题》,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此文提出:“汉服学非服装史研究范畴”。具体来说,包括两大主要方面: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我们会发现是内在融会贯通的,“汉服学”不同于单纯的“服饰史研究”,就在于汉服本身既有求真的一面,又有求善、求美的一面。这些追求就构成了汉服的“魂”、“义理体系”,不同的义理追求就指导了不同的“形制体系”建构。对此,笔者尝试提出“魂体用本”的四分法,以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以汉为魂、以服为体、以实践为用、以人为本”。
根据我的了解,汉服运动的初心并没有消失。无论是华服日、西塘还是礼乐我都接触过不少主办方的人员、商家,多次参加各自的研讨会,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天下同袍是一家,我们复兴汉民族精神和汉民族文化的初心并未丧失。在这些大型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最早的一批同袍,在民族认同和兴汉路径上,并没有本质差异,差别仅仅是实现方式
又是一年一度中秋节,街头巷尾里,一个个汉服小姐姐美得夺人眼球。每至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放河灯、猜灯谜……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鲜项目:穿汉服。今年中秋,全国各地的商场、商店、街区、景区、文化展馆举办了上万个大大小小的汉服活动。一场汉服复兴之风悄然刮起,穿汉服已然成为了一股新风潮。
汉服的“形”与“魂”,以及“真善美”——汉服服饰属性的多样性挖掘,2009年,“齐鲁风”提出“汉服三义”的说法:“民族、礼俗、审美”,即民族身份表达,民族文化载体,审美对象。他还将“汉服三义”与“礼之三本”联系起来:“天地者,生之本也”,汉服之美化自于天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古代夙以“上国衣冠”自负,如今却遍地西装洋服。有些人开始反省了,所以渐渐就兴起了“汉服运动”,想发展汉服之传承。由于运动初起,对服饰传统还不是十分了解;入手又常以穿戴、制作、剪裁、外拍为主,关注常只在技术层面,方向及意义还未深入讨论。整个运动又有抵抗世俗之意蕴,故有些团体提出之主张亦不免有激矫的色彩。
开汉服店铺的吕晓玮带了一队人,从文殊坊出发。这个位于宽窄巷子东北方向3公里的地方,是她第一家实体店的诞生地。那是13年前的事了,那时景区里的人来来往往,她的店却无人问津。而这趟活动,每支队伍上百人,加上没有报名又闻风而来的,人数太多了,景区人流监控系统被触动,计划中的快闪和大合影临时取消。
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穿的这身黄龙改良旗袍,就绝对亮瞎了一众歪果仁的钛合金狗眼。此外,刘涛、金星、迪丽热巴、唐嫣、倪妮等人,也都是旗袍的粉。而正是由于各位大腕儿在国际舞台上不断穿旗袍亮相,以至于在国际场合,很多人认为:旗袍=国服。
同时又是一段被同袍严重低估的宝贵经验。自1644年甲申国难以来,历史总共给予了我们炎黄子孙三次匡扶华夏、复兴汉服的机会:第一次是南明反清复明的抗争,第三次是当下的汉服运动,这第二次就是民国的小规模汉服复兴运动。
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周”,迸发出与我想象中“江南水乡”不符的亢奋感。开幕式前一晚,我一路往景区中心走,天黑渐渐了,眼前的色彩却愈发斑驳。人们穿着各种形制和材质的汉服,在秋夜冷风里衣袂飘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唐代仕女手拿铁板鱿鱼,明朝皇后和将军在大排档聚餐,几个穿着休闲装的人混在其中,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
一个延续了三千七百年的民族传统一种影响了亚洲各国的服饰体系一套承载了汉民族骄傲的如梦霓裳三百年前她在血腥中无奈离去礼仪、端庄、归来兮——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清朝满族入侵后,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宋词是宋代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她姹紫嫣红、神韵百态。古人在表达感情时往往都比较婉转,不似今人的直白,因而更愿意借助一些人间事物,巧妙的表达自己的那颗炽热之心。宋词中的很多名篇都与服饰有关,读起来会有一种含蓄、纤柔、多情的美感。很多人都喜欢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读宋词,无关喜怒,也无关风雅。